工信部今日向中国电信、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。
央视新闻
当笔者用着4G移动网络刷到这条消息时,内心感慨万千——5G时代终究还是要来临了!
当初4G还未推广使用的时候,网络上出现了各种”4G无用论”。那时候互联网的热潮还未真正的爆发,视频行业特别是短视频也还没有诞生。人们觉得用着3G移动技术,发发文字消息、看看图文类新闻,完全够用了。那时候,4G的消息刚出来,很多人都在质疑——“4G速度再快,也没有适用场景啊!?”。可没想到的是,支付领域突然兴起,由马云带头的这一路新兴行业爆发式涌现,3G网络根本力不从心。从这时起,很多人才逐渐认识到4G网络的重要性。很多时候,并不是生产需要带动了工具的产生,更多情况是某样工具的诞生让实现构想成为现实。
但笔者在这里还是要泼一泼冷水,正如标题所言,让5G代替4G成为民用移动设备的首选几乎是梦!想要反驳的同学稍安勿躁,先往下一看究竟。
什么是5G
这里的“ 5G ”并不是我们家里用的双频无线路由器的5G。5G是一门技术,它的优势在于,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,最高可达10 Gbit/s,比当前的有线互联网要快,比先前的4G LTE蜂窝网络快100倍。 另一个优点是较低的网络延迟(更快的响应时间),低于1毫秒,而4G为30-70毫秒。 为了实现这两点,5G通信的基站发射频率要非常高,通常要达到 30至300 GHz的毫米波波段内或附近 。而因为频率高的缘故,传播距离势必不会远,甚至很薄的一层物质就会把信号挡住。这是由于“频率越高,波长越短,穿透能力越差”,相信很多同学中学都学过了。
然后我们来和4G比较一下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4G技术, 按照ITU的定义,静态传输速率达到1Gbps,用户在高速移动状态下可以达到100Mbps ,才可称之为4G。当然为了普及到民用,大多数运营商所提供的服务根本无法达到标准。4G LTE信号传输在20 MHz 微波波段,与5G的传播频率差了3个数量级。但我们依旧可以随处见到各种塔式基站高高耸立,还有一些辅助基站我们很容易忽略他们。
为了满足信号的全覆盖,我们不得不广设基站,来弥补信号传输距离的不足。这些基站构成了一个个蜂窝状的不可见的信号范围,当你从一个蜂窝跑到另一个蜂窝时,基站会自动为你分配一个天线供你使用。而5G一个主基站大概只能覆盖一个街区,所以如果要真正意义上普及,也许将来你们会没过一条街就能看到一个高塔,因为5G信号范围真的是太小了,而且穿越屏障的能力又很差。如果你想要在室内使用5G,你可能还会看到布满楼房表面与室内的“小基站”。
5G是IOT的首选吗
IOT是一个潮流,中文名称是物联网。要实现“万物互联”,必须让他们在同一个网络之中,还得保证低延迟。举个例子,无人汽车要想完全实现且把安全与规则放在首位,必须与周边的所有事物取得联系,甚至是路旁的一个垃圾桶。只有这样,无人汽车才能在没有人指挥的情况下,面对复杂的路况和突发的情况,做到临危不乱,将安全提高到极致。
那么高速率、低延迟的5G能够胜任吗?在理论环境下,当然没问题,但在实际情况下并不能保证。我们经常会遇到在会场等人多的地方,4G直接变为2G,连文字消息都发不出去的那种。这是因为基站的吞吐能力是有限的,一旦一个基站下的使用设备过多,就会出现网络拥堵,导致一个设备都没法与外界通信。这一点,不管是4G还是5G都是不可避免的。也许有人会说,限制民用的带宽,给够公共用途。这也许可行,但要知道如果速度受到限制,那我为什么不继续用4G呢?(目前4G也没有达到标准的速度啊?)5G绝对不是能够解决IOT痛点的关键!
5G的真正用途可能会是什么
5G并非一无是处,5G的出现可能会让App应用逐渐“退休”,云游戏和各类小程序会兴起。当你使用App时,并不需要下载,直接连接到云端服务器,使用自己的账号密码直接就能使用。玩游戏也不用下载庞大的软件包,直接连上云,精彩立刻呈现。基于5G的低延迟,你可以在游戏中表现得更加灵敏。
而在4G时代兴起的视频领域也将得到升华。目前我们的视频分辨率以1080p为顶点,达到1080p就可以称得上是超高清了。那我们都知道分辨率往上还有2k、4k、8k呢!1080p作为常规使用,一是因为屏幕成本问题,2k、4k屏的技术成本过高,消费者通常也不会去选择;二是由于网络原因,目前的4G满足不了2k、4k的流畅播放,甚至是家用宽带百兆也并没有完全实现全部普及,在这样的情况下视频服务商不可能提供更高分辨率的视频,毕竟做生意都要讲成本的。而在5G出现之后,这一现象会被打破,更高清的视频可能就会上架,更高分辨率的屏幕就会迅速普及,步入2k、4k时代指日可待了。
当然假设的前提是5G可以真正意义上普及开来,虽然笔者并不看好。
综上,5G作为一个移动通信技术,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,盲目乐观并不合适!
原创文章,作者:喵了个咪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evolbrain.com/scientific/602.html
评论列表(1条)
学习了